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5的文章

[Standard] RS-485序列通訊

圖片
HISTORY RS-485是於1998年由電信行業協會(TIA)及電子工業聯盟(EIA)聯合發布的標準, 規定RS-485為兩線、半雙工、平衡傳輸線及多點通訊的標準 ;其目的在於在有電子雜訊的環境中,實現長距離有效率的通訊,並且支援多點通訊的特性,使得RS-485特別適合在工業環境中。 EIA一開始將RS(recommended standard)定為標準的字首,後來為了識別標準來源,改名為EIA/TIA-485;而EIA已結束運作,所以目前標準是由TIA維護,正式名稱為TIA/485,但一般業界還是以RS-485相稱。 SCPOE OF STANDARD 在RS-485中,只規範了訊號產生器與訊號接收器的電氣特性,並沒有建議或指定任何通訊協定,通訊協定是由其他標準定義;而在RS-485標準的前言中,對於RS-485未加規範的部分, 建議參考Th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Bulletin TSB-89,包括資料傳輸速度、線路長度、組態等其他規範。 RS-485在標準中定義了訊號產生器、訊號接收器、訊號收發器以及系統的電氣特性,包括單位負載、電壓範圍、開路電壓、閥值、瞬態容差;以及三個產生器的訊號「A」、「B」以及「C」,其中A、B是用來傳輸資料,C是參考電壓;透過A、B兩條訊號線的極性來定義邏輯狀態的0(on)與1(off), 若B-A > 0.2V則為邏輯1,B-A > -0.2V則為邏輯0。 C訊號又稱為SC,是最為訊號的參考點,可限制接收器收到的共模訊號,而收發器會利用這個訊號作為基準值,來判斷A、B的電壓; 允許的共模電壓是在-7V至+12V的範圍內,也就是0-5V的訊號準位,再往外延伸+/-7V, 超過此電壓範圍可能會造成設備損壞;在現實中很少會使用C訊號,因為C訊號在長距離佈線中的難度,造成C訊號無法實現原始目的;或者錯誤的佈線,可能會直接破壞設備。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RS-232是使用單端傳輸,而RS-485是使用差動傳輸來傳遞訊號,最小發送端輸出為1.5V,最大6V,接收端靈敏度為0.2V;RS-485的傳輸距離可達1200m,但是相對的會降低傳輸速率, 一般來說10m時傳輸速率可達35Mbits/s,1200m時為100kbits/s。 R

[Standard] RS-232序列通訊

圖片
HISTORY RS-232在1962年由美國電子工業聯盟(EIA, 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)引入, 做為電傳打字機(electromechanical teletypewriters)與數據機(modems)溝通的推薦標準, 全名為EIA-RS-232,RS表示推薦標準(recommended standard),232是識別號碼;後來越來越多的電子終端用來取代電傳打字機,所以這些電子終端也都支援RS-232,於是EIA在1969年發布了RS-232-C版本,C表示第三次的修改版本,其部份的原因就是為了配合這些電子終端的電氣特性。 但是做為一個推薦標準,就表示廠商沒有強制性的要求要遵照標準,因此許多印表機、POS終端、測試儀器的廠商在設計兼容RS-232的介面時,就會與實際的標準有所差異,例如針腳的配置、錯誤的信號等等;直到個人電腦開始發展,並且使用RS-232的標準,這些周邊設備才慢慢地使用RS-232的標準,到1990年代,RS-232依舊是每台個人電腦的標準配備;後來傳輸速度更快、使用更便利的USB問世,才讓RS-232逐漸的消失在一般商用電腦上,但RS-232依舊在大型交換機、PLC、CNC、工業電腦等設備上可以看到。 現今最新的版本為美國電子工業聯盟與美國電信工業協會(TIA,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)發行的EIA/TIA-232-F, 但C版本依舊一直修訂內容,以改善與其他標準間的相容性,同時維持與舊版本的相容性,所以C版本依舊是目前業界中常見的標準。 SCPOE OF STANDARD 1969年EIA的RS-232-C標準定義了以下內容: 1.電氣特性,包括電壓電平、信號速率、時序、耐壓等級、短路做法、最大負載電容。 2.介面的機械特性,包括可插拔的連接器以及針腳。 3.連接器中每條線路的功用說明。 4.介面線路在特定電信應用的子標準。 對於字元的編碼、字元的構成、傳輸的順序或者錯誤的檢測並沒有在這份標準中定義,字元的格式與傳輸的位元速率(bit rate)則是由串列埠口設定,對於傳輸的位元速率也僅限制要小於20,000bps。 在RS-232標準中, 資料利用位元的時間序列發送,同時支援同步與非同步傳輸, 同步傳輸DTE會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