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2的文章

[RHCE] Install And Manage Software

圖片
USE RPM 在過去沒有rpm的時後,使用者想在系統上安裝軟體是相當麻煩的。要先確定作業系統與環境是否符合、設定軟體的參數、然後還要編譯過才能使用。所以Red Hat開發出rpm這個機制,將開發完的軟體先經過編譯,打包成rpm的封裝檔案。 然後利用資料庫去紀錄檔案的相關資訊、相依檔案、系統需求等等。 當使用者得到rpm檔案之後,rpm會利用軟體的資料庫去檢查環境是否符合、相依檔案是否存在等等。如果條件都符合軟體需求,則可使用簡單的指令快速安裝這些軟體。甚至對於將來可能需要的升級、反安裝,也都可以輕鬆完成。 rpm可以用 -q 參數來查尋軟體的相關資訊。 #rpm -q [軟體名稱] 可以查詢該軟體是否安裝,這邊軟體名稱必須輸入完整。例如要查詢qemu-kvm-common-1.5.3-60.el7.x86_64,就必須輸入qemu-kvm-common。或者使用 #rpm -q[參數] [軟體名稱] ,可以查詢其他的資訊。 a:  查詢所有已安裝的軟體名稱,使用qa時後面不用接軟體名稱。 i:  查詢該軟體的詳細資訊。 l:  查詢該軟體安裝後所有的檔案及目錄的完整名稱。 c:  查詢該軟體安裝後所有的設定檔名稱。 d:  查詢該軟體安裝後所有的說明檔名稱。 R:  查詢該軟體安裝時所需要的相依檔案名稱及版本要求。 f:  此參數後面接的為目錄或檔名,可以查詢該目錄或檔案屬於哪個已安裝軟體。 p:  此參數是配合上述參數針對未安裝的rpm檔進行查詢。 --scripts:  查詢軟體安裝或移除時直行的shell scripts。 --changelog:  查詢軟體的更新紀錄檔。 rpm也可以用來安裝以及更新軟體。當我們要安裝一個軟體時,可以輸入 #rpm -ivh [軟體名稱] 。 i:  安裝(install)。 v:  安裝時顯示更多的資訊畫面。 h:  安裝時顯示安裝進度。 當我們要對現有的軟體做更新時,可輸入 #rpm -Uvh [軟體名稱] 或 #rpm -Fvh [軟體名稱] 。 U:  如果軟體並未安裝過,則會直接安裝,而已安裝的軟體則自動更新。 F: ...

[RHCE] Disk And File System

圖片
DISK 在Linux中,所有的裝置是用掛載的方式連結到系統。 系統必須為裝置建立一個目錄,經由將裝置掛載(Mount)到指定的目錄上,使用者才可以存取裝置。 而這個目錄在Linux中稱為掛載點(Mount Point)。就像貨輪上的貨物,必須停靠在港口後才可以搬運。貨輪就是硬碟,貨物就是資料,港口就是目錄,把貨輪停靠到指定的港口就是掛載。有別於Windows系統中硬體是以代號的方式辨識,Linux則是以目錄。 在IDE介面中,若主機板上有兩個IDE插槽,每個排線可連結到兩個IDE裝置。則Linux會分別為這些裝置建立目錄以便於掛載。 IDE裝置的目錄是固定的,例如只有Secordary的Master有連接裝置,目錄依舊是/dev/hdc。 而在SATA介面上,裝置目錄的命名則是以系統偵測到的順序依序而定。例如若在SATA1、SATA5以及USB上各有一顆硬碟,則系統給予的目錄會分別為。 DISK PARTITION 跟磁碟最有關係的就是磁碟分割,而管理磁碟分割的就是MBR中的分割表(Partition Table)。分割表紀錄分割區起始以及結束磁柱的號碼,檔案則利用分割表寫入指定的磁碟中。分割表有64bytes,每組分割需使用16bytes,所以一個硬碟總共可以有四組分割。分割後的磁區會以硬碟目錄檔名後面加上號碼作為區分。以上面IDE的硬碟為例,IDE1的Master硬碟切了兩個分割區,則分別為/dev/hda1和/dev/hda2。 雖然分割表只能紀錄四組分割區,但並不代表只能有四個分割區。分割區主要分為主要分割(Primary)、延伸分割(Extended)以及邏輯分割(Logical)。而一個分割表中, 主要分割以及延伸分割總合必小於四組。 如果使用者希望有大於四組的分割區,則必須在延伸分割區上建立邏輯分割區。 主要分割區: 主要分割區可以格式化,一個主要分割區可以存在一個作業系統,以及任意數目的檔案資料。 延伸分割區: 延伸分割區不可格式化,所以也無法建立任何資料,延伸分割區主要是用以建立邏輯分割區。一顆硬碟中最多只能有一個延伸分割區。 邏輯分割區: 邏輯分割區可格式化,可存在可以邏輯分割區開機的作業系統,以及任意數目的檔案資料。邏輯分割區必須建立在延伸分割區上。IDE硬碟可以建立59個(5~63號)邏輯分割,SATA...